【大館夏日藝術展】大館迎接夏季展覽「森呼吸」






 

請Like我哋個Page:

【大館夏日藝術展】大館迎接夏季展覽「森呼吸」

作為生命本身的代名詞,樹木以其為我們提供食物、屏障和清新空氣的能力而聞名。它們一生紮根和留守原地,長年見證人類變遷,靜觀人間百態。雖然樹木與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但它與其他養育我們的生物一樣,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這個夏天,大館文物事務部推出以樹木為主旨的大型展覽-「森呼吸」

 

「森呼吸」探討樹木和人類互相依存的關係,揭示我們要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負責之餘,另一方面展示我們,包括個人和集體拯救、保護樹木,保育和傳承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的努力成果。

 

「森呼吸」 敢於提出人類過度消費和不顧後果的發展為樹木帶來日益增長的生存威脅,探索樹木未來的顯著危險,如污染、森林砍伐、伐木、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展覽重塑樹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探索最前沿的方式保護、保育、栽種樹木,確保後代能繼續享受樹木的美好。

 

大館集古蹟及藝術於一身,「森呼吸」透過幾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文獻及研究資料並列,擴闊文化承傳的領域,讓觀眾能在現實與想像的交流中,找到遊走於恐懼與希望之間的方向。

 

藝術家與作品


 

藝術家:鄭波

鄭波關注萬物生機,嘗試培育超越人類滅世的生態智慧,作品包括野性的園子、生長的標語、生態酷兒影像、萬物平等工作坊等。2022 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呈現新的舞蹈影像「春之祭」。2021年,他舉辦了三場個人展覽,包括「萬物社」,柏林格羅皮烏斯堡美術館;「你是0.01%」,柏林先靈基金會;「生命如此艱難,何必搞得這麽簡單?」,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過去他曾參與利物浦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歐洲宣言展、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



202221日為北半球的夏至日,由於這是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工時」最長的一天,鄭波將之定為樹木的「勞動節」,並與大館內的十棵樹以寫生慶節。當日,藝術家嘗試透過繪畫樹的肖像,與它們進行默念互動與體驗,從540分日出起,至710分日落止,逐一為它們寫生。本十張作品為當日從早到晚、順時的精選畫作。


 

藝術家:劉智聰

劉智聰在成為全職藝術家之前曾在電視行業擔任藝術總監,由早年拍攝獨立短片到近年專注的攝影創作,其創作靈感主要來自其對電影、舊照片、歷史的熱愛。他的作品試圖捕捉對空間的感性觸覺。劉氏的作品在各種國際攝影節上展出並獲獎。當中攝影作品《山水文明》系列, 獲得連州國際攝影節2013新攝影年度藝術家獎。劉氏還憑藉最新作品《黎明請你不要來》在第一屆攝影樣本書獎 2021獲得第三名。



人類開闢土地,建造各式各樣的建築物,數十年後,人去樓空,歸還大自然。劉智聰的作品捕捉大自然中的廢墟,見證了過去的時間和生命的痕跡,生動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再生力量。



藝術家:棉花糖激光盛宴

「棉花糖激光盛宴」是一個駐倫敦的實體藝術團體,創作遊走於藝術、科技和自然世界的臨界空間,以設計精密的軟件及器材作科研基礎,致力創作拓闊界限、重構預想及刺激觀眾的感官體驗。其作品於世界各地均有展出,包括里斯本三年展、STRP 雙年展、山口媒體藝術中心、辛丹斯電影節「新先鋒」、翠貝卡電影節「沉浸式藝術」、巴比肯藝術中心、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紐約、多倫多及上海等。



巨杉之龐大程度,實屬人類難以掌握的奧秘。除了是世上最巨大的單株樹木,巨杉亦是最巨型的生物,高達十層大樓,壽命超過三千年。《抱樹者》把令人歎為觀止的巨杉,帶到無法實地感受的人前,讓人與自然連結,鼓勵我們關注這些天然巨人的未來,詰問我們在這危機與變遷的時代,自身與自然的關係。


 

藝術家:吳家俊

吳家俊2008年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獲得視覺藝術學士學位。他熱衷於揭示人與大自然之間所隱藏的關係,同時對與城市快速發展相關的問題同樣關注。他的藝術實踐圍繞著現成的物品,其藝術作品經常試圖挑戰日常生活的平凡。近年,他參與了不同的公共社區藝術項目,包括港鐵車站藝術建築、M+ 博物館的 M+ Rover 和藝術推廣辦事處的公共藝術計劃。


在這件新的作品中,吳家俊將升級再造的概念與颱風等自然災害後收集的斷樹枝相結合,創作出一組雕塑。雕塑的燒焦和鋒利的尖端模仿了枯萎的草。當一起放置時,它們就像佔據了部分展覽空間的小灌木。吳氏還認為鐵鏟是一種重要的種植工具,因為它經常與種植樹木的土壤直接接觸。通過將熟悉的物體、我們的日常體驗和倒下的樹木聯繫在一起,這件藝術作品成為重生的象徵,還試圖加深我們與這些老樹友的關係。

 






 

請Like我哋個Page:

沒有留言

Blogger 提供.